查看原文
其他

【警钟敲响】中国10年经济大变局

首席财经观察 电动1家 2021-10-15

牛眼看行业 资讯共分享

    电动1家  供需信息平台

www.dd1j.com  www.ev108.com

编辑|周松涛

来源|首席财经观察(ID:meirijingji001)综合自正和岛



2018,全球金融危机十周年,是时候和这场金融世纪大宽松说再见了。


如果只能用一个关键词去总结这十年的中国经济,你会用什么词?


很多人的答案可能是房地产,或者互联网,而如是金融研究院的首席经济学家管清友的答案只有一个:金融化。


泡沫远去,价值回归,漫长的金融整顿周期才刚刚开始。


债券违约只是开始,过去十年的金融雷区将加速引爆;金融机构全面回表,过去十年的金融模式将加速失效;地产造富不再神化,过去十年的商业模式将加速崩塌。


泡沫的狂欢


过去十年,所有人一起制造和享受了一场史无前例的金融盛宴。


央行变成了最慷慨的印钞机。2008年,中国的广义货币总量(M2)只有47.5万亿,而2018年,这个数字已经超过170万亿。


货币的扩张推动央行的资产规模从17万亿急速膨胀到36万亿,而美联储的资产规模才4万多亿美元,中国央行手里储备的美元一度都超过了美联储。


在全世界都在关注美联储QE的十年里,中国央行悄然成长为全球第一大央行,每年新增货币供应占全球一半。


地方政府变成了最强力的金融机器。从平台贷款到城投债,从非标到产业基金,从一般债券到专项债券,再从政府购买服务到PPP,地方政府的加杠杆就像上了瘾,怎么堵都堵不住。


甚至连最强调长期效益的PPP都被变成了融资工具,中国2015年才开始大规模推广,但地方政府用了1年多时间就搞出了1万多个PPP项目,总规模超过10万亿,成为不折不扣的世界第一PPP市场。


但光鲜数字的背后,隐性担保、承诺回购、明股实债,早已背离了PPP的初衷。


银行变成了最凶猛的金融怪兽。表内贷款余额从30万亿飙升到120万亿还不够,30万亿的表外理财资金借资管之名,行表内贷款之实。


不用占用信贷额度,不用计提风险资本,不用去迎合表内的监管,没有资本金的束缚,左手用刚兑的“假理财”吸引资金,右手用“假资管”享受地方政府的保底高收益,银行犹如脱缰的怪兽狂奔十年。


监管层想要拴住大怪兽,却无奈又滋生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小怪兽。从信托到券商资管,再到基金子公司,通道业务让监管变成了一纸空文。


企业变成了最迷失的金融傀儡。当金融机器启动的时候,企业的第一反应是什么?


负债端不顾一切的加杠杆,搞资本运作,中国非金融企业杠杆率飙升到160%以上,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是最高的,远远超出发达国家91.7%和新兴市场104.3%的平均水平。


资产端想方设法的投身资产泡沫,先是实业转地产,就连承担国家战略任务的100多家央企都有近80%的企业玩起了房地产。


后来干脆实业转金融,会玩的大搞金控模式,逼得中央现在要对金控进行牌照管理。


落后一点的就去买理财,甚至直接炒股票。上市公司竟然在一年内买了1万多亿的理财产品,而几年前这个数字只有个位数。


民众变成了最痴迷的金融玩家。中国人过去一年买下了13.4万亿的新房子,平均每天成交超过360亿元,一个星期的交易额几乎相当于日本一年,而十年前这个数字只有3万亿。


这不是在买房,这是在炒房,价格说明了一切,2008年北京房价1万左右,2018年,这个数字至少6万。


地产玩不下去,民众又开始转战资本市场,中国资管产品的规模迅速超过100万亿,股债期汇,泡沫一个都不能少。



谁能想到,在成为一个技术大国之前,我们竟然先成为了第一金融大国。


中国金融业占GDP的比率超过8%,一度达到8.4%,远远高于德国、日本等制造业强国4-5%的水平,甚至超过了金融业最发达的美国。显然,不是我们的金融有多发达,而是我们的金融脱离了本源。


迟到的出清


很多人对这两年的去杠杆和监管感到惊讶,但其实警钟早已敲响。2016年7月,中央政治局会议第一次提出“抑制资产泡沫”,这在中国任何一个时代都是没有出现过的。


要知道,政府层面一向措辞谨慎,更别说中央政治局这样级别的会议。


一切的迹象只能说明一个问题,中央要一次彻底的金融出清,2015年是要让僵尸企业入土为安,这次是要让金融泡沫入土为安。


不管你准备好没有,一场轰轰烈烈的金融下行周期已经拉开序幕。


你将见证金融监管的正常化。金融监管体制正在经历的不是微调,而是三十年未有之大变革。


从1992年证监会成立以来,我国一直处于分业监管状态。每一块看上去都管的很仔细,但随着金融体系的相互渗透和交织,这种各管一块的体系暴露出致命的不稳定性。


政治局、深改委多次开会专题讨论,金稳委成立,一行拔高,两会合并,机构和人事定了,监管的变化会越来越真切。


你将见证金融市场的挤泡沫。过去十年货币跑的比实体快,金融跑得比产业快,结果必然是脱实向虚。


流动性的洪水在过去十年尤其是过去五年把所有金融市场扫了个遍,2014年的债市,2015年的股市,2016年的商品和地产,2017年的货币,在实体基本面没有实质变化的情况下,每个市场的估值都坐上了直升飞机,很多市场都在极短的时间内翻了一番,这显然是不健康的。


现在就是要把这些不健康的泡沫挤掉,房市定调房住不炒,股市清理配资和杠杆,债市打破刚兑去杠杆。这个资产重估的过程中风险事件在所难免,股灾,债灾,房价下跌,一个泡沫都跑不了。


你将见证金融机构的去产能。如果说2015-2016年是供给侧改革的第一阶段,重点是实体去产能。


那么2017年后供给侧改革已进入第二阶段,重点是金融去产能。最温和的方式是降薪,相对温和的方式是减员,相对激进的方式是重组,最极端的方式是破产倒闭。


你将见证金融大鳄的轰然陨落。开怀畅饮的盛宴已经结束,接下来拿走酒杯的人要回来了,而且这一次他们不仅是要拿走酒杯,还要拖走那些喝醉的人。


这几年金融大鳄这个词越来越像个贬义词,因为很多大鳄有点变异了。有的是蚂蚁吞象,蛇吞象可以叫合理利用杠杆,但6000万吃掉30亿已经是蚂蚁吞象了,杠杆自然成了风险;


有的是三头六臂,主业不好好做,钻监管的缝隙,拿着社会的资本到处收割,监管的防火墙形同虚设;


有的是老鼠钻洞,永远在和监管打游击,堵了前门去后门,堵了后门去歪门。不是不报,时机未到,现在时机到了,今年的几个大案就是在杀鸡儆猴。


未来几年,金融出清的大势已定,对于不遵守规则或者自身不过硬的玩家来说,千万不要心存侥幸,因为历史告诉我们,总有一种方式让你离开。



注定的风险


金融和实体永远是一个硬币的两面,金融出了问题,实体也必然会受到影响。金融上行的时候,实体会滋生泡沫,反过来,金融下行的时候,实体的风险也会随之而来。


对企业家来说,金融下行周期的风险可以分为两种:


一是宏观上的政策变化风险。除去我们常说的货币、财政等宏观调控政策,大的金融监管政策的变化也会对企业发展和投资决策带来影响。


比如IPO,从14年重启以来,IPO新常态都演绎到了3.0版本。15年股灾前是1.0, 2015年A股进入了2.0版本,开始是慢,严格审,之后加速,但是从2017年底开始过会率大幅降低,让A股变成了3.0版本。


现在因为独角兽的回归,似乎马上又要过渡到邀请制的4.0版了。360董事长周鸿祎最近发朋友圈称“我的人生竟然如此失败”,就是因为CDR的政策变化,这就是时代的无奈。


二是微观上的企业分化风险。和土地人才一样,金融是一种资源,当资源出现收紧的时候,使用资源的企业出现大分化也不可避免。


乐视型的公司,盈利、现金流都无法覆盖时,股东大换血,失去控制权不可避免;


最悲催的是保千里型公司,盈利极差,资不抵债,连权益都没有了,只能极端处理。


即便是现在最火的BATJ,在这个时代也不是没有风险。


第一,互联网模式迭代太快,由此带来的产业波动非常大。比如摩拜,最近刚被美团收购了。从4G到5G时代,市场可能还会有新一轮洗牌。


第二,站队风险。过去行业双巨头之间的竞争通过合并来解决,现在这些企业开始站队,一个是阿里系,一个是腾讯系。


第三,寻找新的增长点。纯互联网经济、单靠商业模式、用户数量的比拼已经到头了。


下一步互联网的下沉是必然,做互联网的开始做汽车,做超市、做芯片了,这是互联网的野心,但也有可能成为下一个乐视。


不管是对企业家还是投资人来说,逆风的时代不进则退,一切以前不可能的事情都可能发生,你必须有所准备。


巴菲特曾经说过:“只有当潮水退去,你才知道谁在裸泳”。我想今天我们企业家也好、投资者也好,普遍有一种莫名的迷惘与焦虑,无非是自己这些年或多或少的也在裸泳。


解决这种焦虑很简单,套用中央的一句话:不忘初心,回归本源。



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,价值都是金融下行周期最坚实的护城河,而价值就像一种资产,激活这种资产需要两种能力:


一是用新金融思维去创造价值。


二是用新金融实务去激活价值。


如何在特殊的周期下把握投资机会?如何选择合伙人和投资人?


要不要放缓上市的步伐?选择在哪个资本市场上市?


如何选择并购融资工具和并购资产?如何让自己的企业更值钱?


如何避免踩到股权质押“雷”?如何捍卫家族财富?


这些都是企业家投资人在金融下行周期可能需要直面的选择问题。



 @@@ 猜您喜欢@@@                    

【清醒】再这么玩下去,中国的科研就真没戏了!

【深读】为什么说中国汽车品牌的智能化都是垃圾?

【报告】新能源汽车人才发展需求和趋势报告

【刘鹤】我感到了真正的危机,中国要建一道防火墙

【低估】总理8年首访,最重大启示:沉默的日本 被我们低估了20年

【逆袭】大庆造车之路:30亿开局,10年逆袭

【观点】为什么蔚来、威马、小鹏等跨界造车者都会九死一生 ——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风险和机遇

【彭波】未来五年的汽车市场依然考验的是基本功

【重磅】宁德时代(CATL)供应链130页PPT深度剖析

【给力】环保政策风暴下的车用油漆新方案

【观点】再不取消合资股比限制,中国汽车就彻底玩完了

【报告】2018年新能源汽车行业研究报告

【观点】南策文院士:锂电池远未触及天花板,全固态锂电池任重道远!

【报告】充电桩市场深度研究报告

【报告】预计到2020年电机电控市场空间将达400亿

【深度雄文】中国未来十年的经济分析!

【创新】汽车不用烤漆了?这是个什么鬼? 车辆涂装行业的新革命


【说明】本号文章来源已注明,文中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,目的仅在于为业内朋友提供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,在此向原创作者表示感谢。若涉及版权问题,请您告知,我们将及时处理。





点击下方“阅读原文”   

: .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,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